斤(斤的拼音)

健康知识 (16) 2025-08-09 18:36:15

斤,作为我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之一,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从古至今,斤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斤的定义、演变、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让读者对斤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斤的定义与起源

1. 定义

斤,是我国古代计量单位,用于衡量物体的重量。1斤等于500克。在日常生活中,斤常与两、钱、分等计量单位一起使用,以表示不同重量的物体。

2. 起源

据史料记载,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人们用石、木、骨等天然材料制作计量工具,以斤为单位进行重量计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斤逐渐成为我国计量体系中的基本单位。

二、斤的演变

1. 古代斤

在古代,斤的计量标准并不统一。不同地区、不同朝代,斤的重量可能存在差异。如《周礼》中记载:“一钧为一斤,一钧为一石。”这里的“一钧”即为古代斤的计量单位。

2. 民国斤

民国时期,我国开始推行国际单位制,但斤仍然作为常用计量单位。1933年,国民政府颁布《度量衡法》,规定1斤为500克。这一标准一直沿用至今。

3. 现代斤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计量单位进行了统一。1959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规定1斤为500克。至此,斤成为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之一。

三、斤的应用

1. 日常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斤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衣物等商品的重量计量。如购买大米、面粉等食品时,常常以斤为单位。

2. 工农业生产

在工农业生产中,斤也是重要的计量单位。如粮食产量、棉花产量等,都以斤为单位进行统计。

3. 科学研究

在科学研究中,斤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化学实验、物理实验等,都需要对物质进行精确的重量计量。

斤,作为我国传统的计量单位,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从古至今,斤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虽然国际单位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计量单位,但斤在我国仍具有广泛的应用。了解斤的演变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公斤和斤有什么不一样

公斤和斤都是重量单位,它们的区别是:

1、一公斤代表的是一千克,千克是公制计量单位,一千克等于一公斤,合我国二市斤。现在的1斤代表的是500克,即0.5千克。两者的重量不同。

2、公斤可以为国际单位制中度量质量的基本单位,斤的单位只适用于我国,在除我国意外的国家并不承认斤为基本单位。

3、公认的一公斤只等于1000g,而中国大陆1斤等于500g,而香港澳门1斤约等于605g。

扩展资料:

斤在每个朝代的重量也不同,汉每斤,258.24克;东汉每斤,222.73克;魏晋每斤,222.73克;南齐每斤,334.10克;梁、陈每斤,222.73克;北魏每斤,222.73克;东魏每斤,445.46克;北齐每斤,445.46克;北周每斤,250.66克;隋朝每斤,668.19克;唐朝每斤,596.82克。

从有“斤”这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16两,而不是今天的10两。有了“斤”的重量,再去算“两”的重量轻而易举,一律除以16就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千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斤

一公斤等于多少斤

磅为英美制质量单位,一磅合0.45359237公斤。

中国大陆两斤等于内一公斤。1斤等于500克等于1.1023磅。

中国大陆1斤等于500克(g)

香港澳门1斤约等于605(g)

台湾1斤等于600克(g)

扩展资料

一磅等于453.592 37克,此定义在1958年被美国以及其他英联邦会员国承认;换算回来,一千克等于2.2046 2262磅,一磅等于0.4535 9237千克。英国在1963年开始,依据度量衡法案的规定,改用国际磅的定义。

西汉每斤,258.24克;东汉每斤,222.73克;魏晋每斤,222.73克;南齐每斤,334.10克;梁、陈每斤,222.73克;北魏每斤,222.73克;东魏每斤,445.46克;北齐每斤,445.46克;北周每斤,250.66克;隋朝每斤,668.19克;唐朝每斤,596.82克。

从有“斤”这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16两,而不是今天的10两。有了“斤”的重量,再去算“两”的重量轻而易举,一律除以16就是。

斤等于多少公斤

斤也叫市斤,1市斤等于0.5公斤,80斤等于40公斤。

市斤又叫市制,在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通用,市斤的定义一直沿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规定的一斤十六两制,直到建国以后才改成一斤十两制。

195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中规定,1斤等于500克的市斤,等于16(旧)市两,应当改成等于10(新)市两。不过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

公斤(单位符号kg),又称千克,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在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单位中,千克是唯一一个带有词头的基本单位。

2018年11月16日的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改用以普朗克常数为基础的公式作为“千克”的新定义。将普朗克常数定为6.626 070 15 × 10-34 kg•m2•s-1,以此让恒定的自然常数和人为单位相连接。

扩展资料:

早在1795年4月7日,法国就颁布了关于度量衡的法律,其中规定克为“在冰融化时的温度下,体积等于边长为一厘米(1/100米)的立方体的水的绝对重量”。

由于克是一个非常小的单位,日常的商贸生活中所涉及的物品质量远大于克;同时,基于特定体积的水定义的质量也难以方便与准确的复现,法律的实施需要一个基于该定义的实物基准。于是,人们专门制造了一件质量1000克的金属器临时作为千克基准。

与此同时,法国政府组织科学家开始了精确测定一立方分米水的质量的工作。虽然,先前法律中对千克定义选取的特定体积水的温度点为0 ℃,这一温度点非常稳定,但是经过数年的研究。

在1799年,法国化学家路易·勒费夫尔-纪诺和意大利博物学家乔万尼·法布罗尼决定修改定义,取水处于最稳定的密度点时的体积(即水在密度最大时的体积),而当时测定水的密度在4 ℃时达到最大。

最终,他们的结论是一立方分米密度最大时的水的质量为4年前制造的千克基准器质量的99.9265%。同年,人们以尽可能的接近(在当时的科技条件的许可的情况下)4 ℃时一立方分米水的质量为目标,制作了一件纯铂的千克原器。

该原器于六月被送交法国档案局,并于1799年12月被正式确认为“档案局千克”(Kilogramme des Archives),千克被定义为等于它的质量。该基准器使用了九十年。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法国政府赞助了一系列的会议。人们在这些会议上意识到应该使用铂铱合金而不是纯铂来制作千克原器。

1875年5月20日,17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米制公约,建立公制体系(这一体系以后发展为国际单位制体系)。该公约产生了国际计量大会、国际计量委员会和国际计量局三个组织。在这之后人们制造了一批使用铂铱合金的千克标准砝码,其形状是高度和直径均为39.17mm的直立圆柱体。

1889年,依照公约召开了第一次国际计量大会,批准将其中最接近档案局千克的一件作为国际千克原器。不过,直到1901年的第三次国际计量大会上才将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定义为千克。国际千克原器于是作为千克的标准砝码一直使用到今天。

一千克标准物被保存于一口钟形罩内,存放在国际计量局(该局位于巴黎附近的塞弗尔)。标准砝码一直被安置在法国(巴黎塞夫尔)一座城堡中、一个防止它与外界接触的保险箱里。

到2011年,质量定义再次被重新规定。国际计量大会以全体55位代表一致赞成的票数,同意根据一个物理常数来重新定义千克。2018年11月16日国际计量大会全体会议通过决议,改用以普朗克常数为基础的公式作为“千克”的新定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市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斤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