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身心健康。瑜伽作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身心修炼方式,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放松身心,还能改善我们的身体健康。瑜伽究竟有何魅力?让我们一起探寻身心和谐之道。
一、瑜伽的起源与发展
瑜伽(Yoga)起源于古印度,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源于印度哲学,强调身心和谐,追求精神自由。瑜伽的目的是通过体位法、呼吸法和冥想等练习,使身体和心灵达到平衡。
瑜伽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古印度时期:瑜伽起源于古印度,当时主要是上流社会和僧侣阶层修炼的秘术。
2. 古典瑜伽时期:约公元前500年,印度瑜伽大师帕坦伽利(Patanjali)整理了瑜伽的理论和实践,形成了《瑜伽经》。
3. 现代瑜伽时期:19世纪末,瑜伽传入西方世界,经过西方瑜伽大师的推广,瑜伽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健身方式。
二、瑜伽的分类
瑜伽种类繁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瑜伽流派:
| 流派 | 特点 |
|---|---|
| 哈他瑜伽 | 强调体位法的练习,注重身体和呼吸的协调。 |
| 阿斯汤加瑜伽 | 强调体位法的连贯性,动作速度快,强度高。 |
| 流瑜伽 | 结合了哈他瑜伽和阿斯汤加瑜伽的特点,动作流畅,节奏感强。 |
| 阴瑜伽 | 强调肌肉的放松和伸展,注重身体的柔韧性。 |
| 热瑜伽 | 在高温环境下练习瑜伽,有助于身体排汗,提高身体的柔韧性。 |
三、瑜伽的益处
瑜伽的益处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1. 改善身体健康:瑜伽能增强肌肉力量、提高柔韧性、改善心血管系统、缓解疼痛等。
2. 缓解心理压力:瑜伽的呼吸法和冥想能帮助人们放松身心,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 提升生活质量:瑜伽能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四、如何开始瑜伽练习
1. 选择合适的瑜伽课程: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时间,选择合适的瑜伽课程。
2. 购买瑜伽垫:瑜伽垫有助于保护地面和身体,提高练习效果。
3. 穿着舒适的运动服装:穿着宽松、透气的运动服装,有利于身体活动。
4. 保持呼吸:瑜伽练习中,呼吸至关重要,要保持平稳、深长的呼吸。
5. 持之以恒:瑜伽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瑜伽作为一种身心修炼方式,已经成为了现代人追求健康、快乐的重要途径。让我们一起走进瑜伽的世界,探寻身心和谐之道,享受美好的生活吧!
分类:体育/运动>>健身
解析:
瑜伽(yoga,亦称瑜珈),YOGA是梵文词,原为YUJ,是一种称为“轭”的工具,用于驾驭牛马。由此字根延伸出瑜伽的意义是连结、控制、稳定、和谐、统一、平衡等。瑜伽,源于古印度文化,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一如的道理与方法。而现代人所称的瑜伽则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心方法,包括调身的***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
瑜伽的本意按2000多年前的著名瑜伽行者(YOGI)帕坛伽利(音译)所著的《瑜伽经》(瑜伽的重要理论著作)上所说是“对意识的控制”。严格来说,瑜伽本身并不是一种哲学,古典瑜伽的哲学基础是《奥义书》(古印度重要哲学典籍)所提倡的“梵我一如”理论;而后来的诃陀瑜伽(又称力瑜伽,现代许多健身瑜伽即由此演化而来)的哲学基础则是“数论哲学”。瑜伽术本是一种宗教修持术,它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精神(小我)与自然(梵,大我,最高意识)的合一,即“梵我一如”。
二者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只是音译所用汉字不同,瑜伽和瑜珈都是指同一个东西。现在通用的翻译是使用“瑜伽”两个字。
瑜伽(英文:Yoga,印地语:योग)是一个汉语词汇,最早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
瑜伽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而现代人所称的瑜伽则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心方法。
扩展资料1、瑜伽的由来
瑜伽”(英文:Yoga,印地语)这个词,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
瑜伽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而现代人所称的瑜伽则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心方法。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印度的大圣哲瑜伽之祖帕坦伽利(英文:Patanjali,印地语)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被正式订为完整的八支体系。
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
2、瑜伽的益处
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至身心的合一。
瑜伽能消除烦恼——减压养心,释放身心,全身舒畅,心绪平静,冷静思考,达到修心养性的目的;
瑜伽能提高免疫力——增加血液循环,修复受损组织,使身体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
瑜伽能集中注意力——是学生及压力人群提高学习及工作效率的最佳休息法、锻炼法;
瑜伽能让你跳出心灵的限制,从而更好地回归角色,并坦然迎接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3、瑜伽的修炼
为了实现“对心的控制”,瑜伽之祖帕坦伽利在《瑜伽经》中提出了瑜伽修行所必须的八个阶段的修法,称为“八支行法”。这些功法是:
1、持戒(yama):指必须遵守的戒律,包括不杀生、诚实、不盗、不淫、不贪等。《瑜伽经》认为,在做瑜伽功之前,一个人必须要有充分的道德修养,否则的话,他的心是不会平静的。
2、尊行(niyama):指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包括
(1)清净(对身体和食物的清净,为“外净”;对内心污浊的清净,为“内净”)(2)知足(不求自己分外之物)
(3)苦行(忍受饥、渴、寒、暑、坐、立等痛苦,遵守斋食、巡礼、苦行等等誓戒)
(4)读诵(学习经典、念诵圣音)
(5)敬神(敬信自在天大神,为神奉献一切)等。
3、体位(asana):指保持身体平稳、轻松自如、精神放松。包括莲花坐、英雄坐、吉祥坐、金刚坐、至善坐等等。
4、调息(pranayama):指调整和控制呼吸。《瑜伽经》指出,调息时首先要注意呼吸的三种作用:向内吸气的作用、向外吐气的作用、不吐不吸长长将气储于胸腹之中的作用。
此外,还要注意四件事:
(1)“处”,指气息吸入后,气息在胸腹之内所到达的范围;气息吐出以后,气息在宇宙中达到什么地方。
(2)“时”,指呼吸的时间。要求在呼气吐气过程中,一定要保持速度适中、间隔和节奏合宜。
(3)“数”,指呼吸的次数。要求出气入气一定要徐缓而轻长,切忌短促、粗急。
(4)“专注一境”,指调心的问题,在呼吸时,要将意念专注在某一点上,不能分散。
5、摄心(Pratyahar):指抑制各种感觉感官,使感官的活动完全置于心的控制之下。
6、凝神(dharana):是使心专注于身体内的一处,如肚脐、鼻尖、舌端等;也可以专注于外界的一种对象,如月亮、神像等。
7、入定(Dhyan):亦称静虑,是使专注一处的心与所专注的对象相统一、使主客观相融合。
8、三摩地(samadhi):就是真正达到了心与其专注的对象冥合为一。三摩地又分为两种:“有想三摩地”和“无想三摩地”。前者,指达到三摩地后,仍然带有一定思虑情感的状态。后者,指心的一切变化和作用都已经断灭,完全达到与专注对象合一的状态,即瑜伽的最高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瑜伽(健身运动)
平时常说的练yujia,是这个“瑜伽”还是这个“瑜珈”呢?
“瑜伽”是正确的!辞海和其它工具书都只取“伽”。
“伽”字多用于翻译词汇(如伽蓝),无独立意义。而“珈”则指妇人首饰。近代以来很多人用“珈”,成了时尚,也有可能是取其与“瑜”字同部首,外形统一,易于记忆。
下面对“瑜伽”进行解释一下:
一、导语
瑜伽,原为梵文yoga之中文音译,本意是「合一」、「连接」、「结合」;即中国人所说的「天人合一」。
古时东西方文化都有大我(天、宇宙万物之母)与小我(人、真我、小宇宙)要「合一」的概念。这是通过修行而达至的「境界」。故「瑜伽」一词指的是梵我合一的「境界」,是身、心、灵三者的升华,而非什么动作。这境界是无数求道者所渴-望,通往解脱之门。
所谓明心见性,人在宁静中容易领悟真我与实相,静坐冥想固然是重要课题:唐玄奘法师所译的《瑜伽师地论》,指的正是瑜伽师(修行者)禅定时渐次发展的境界(地)。我们只要翻查稍为大本的辞书,都会找到瑜伽一词的本意,实与今人所听闻的相去甚远。瑜伽哲学及其实践方法,对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都影响深远。
二、瑜伽字源浅译
瑜伽(yoga)一词,本出自梵文“Yuj”,原是指用轭连起,〔轭又作軶,即「辕前以扼牛马之颈者」(辞海)〕即服牛驾马之意。而后来引申为接连、连系、结合、归一、化一、同一、统一之意,有和谐、等同的含意。有趣的是,英文‘Yoke’一词,正也是「轭」,其拉丁文字源也是「连合」、「结合」之意。古代印度重要经典,如奥义书、吠陀经等一再提及「瑜伽」,指的都是「个体的灵」(小我Atman)与「宇宙大灵」(大我Mahatman)的和合归一,即中国人所说万化归一,天人合一的状态。这与佛教和印度教所指的三摩地(三昧)、觉醒、觉者、解脱、涅盘一脉相承。例如在印度教重要典藉《薄伽梵歌(Bhagavadgita,简称Geeta)之中,天神克里希纳(Krishna黑天)一再向阿周那讲解何谓瑜伽。到公元前二世纪,帕坦加利(Patanjali钵颠阇梨)总结各门瑜伽修行功夫而着《瑜伽经》(Yoga Sutra) [注1],因而有著名的「瑜伽八支行法」,即8个修持方面:(1)禁制(持戒)、(2)劝制(精进)(3)坐法(4)调息(呼吸)(5)制感。(6)执持(专注)(7)禅定(入静)(8)三摩地。
在印度修行传统之中,这「小我」被喻为「宇宙大我」的能量反映(也就是基督教所称人是照上帝的形相而造的),所以两者是有方法重新合而为一的。这个「反映」(能量)是以3圈半的形式卷曲,沉睡在人体脊柱最底部的三角骨(Sacrum Bone荐骨)之中。在合适的条件之下,这个潜藏而沉睡的能量,便会被唤醒而上升,直至穿越头顶(顶轮),令人得到觉醒与开悟,即是所谓Self-Realization(自觉——自性真我的觉醒)。身、心、灵的状态得到升进。瑜伽就是这个状态。另一有趣的现象出现在现代医学名词:Sacrum(荐骨或 [骨氐]骨)的古希腊文原意是「神圣」(Sacred);而相对于顶轮,即头盖骨的脑囟位置,英文是fontanelle其拉丁文原意竟是喷泉(fountain)。这与印度古代诗人、圣者哲贤所记述的完全吻合。再者,三脉七轮的位置和花瓣数目,都与现代解剖学相符。这是否意味着古人向内寻索,则不同文化都有相同的理解?直到机械唯物论突起,内在修行参悟的传统才被淹没呢?
三、中文里的瑜伽
瑜伽一词,在佛典中曾取其意译,旧译作「相应」,似乎是自从玄奘开始才通用音译瑜伽。自此这词在义意方面开始蜕变、复杂化、思维化,甚至与原意脱轨。藏传佛教尤甚。打开中文佛学或宗教词书自一目了然。到底应作「瑜伽」还是「瑜珈」呢?辞海只取「伽」。手头上的其它工具书,也只取「伽」。「伽」字多用于翻译词汇(如伽蓝),无独立意义。而「珈」则指妇人首饰。二者国音稍别,粤音相同。计算机打字,仓颉输入法之中瑜字的联想字库有伽与珈可选,以伽为首。到近代,很多人用珈,成了时尚,很可能是取其与瑜字同部首,外形统一,易于记忆;更可能是发音的取向:珈的国音「现在」译得较准确。但是否因元清两朝外族入主中土,汉语正音受干扰,北音南移之故?还是原文也经历了语音上的演变?那是语言学的课题。
有关瑜伽修行中所唤醒的那个沉睡的能量,位于脊柱底部荐骨里的“kundalini”,音译作「昆达里尼」。印度文化初传至中国时,因其梵文本意为卷曲(kunda),而且上升时是以蛇绕棒(如双龙绕柱)冒起的形相,故曾被译作灵蛇。亦有音译「军荼利」等。道教有称之为「灵能」。密派方术(tantric)修练时发觉有火焚身,故译为「拙火」,实为严重误解,只因其方法错误(用男女交合或邪术)令神圣的(sacrum)三角骨里的「大我的反映」受玷辱而惩罚所引起的后果。真正的修行不但令人安享宁静的乐土,亦感清凉宜人的舒泰。可以说,这类方术令整个瑜伽体系蒙污。在印度,这类东西已被拼弃,只是有些人为私利而向西方人推销。为免误会,现把 kundalini译作灵量,取其灵圣的力量之意。